赛杜、凯瑟琳、多萝西、玛丽、蒙克

张三坚回来了 2024-05-25 06:02

前段时间陆续看了《美国小说》、《我是船长》、《隐藏人物》三部电影,迟迟没有下笔,终于在一天午后,脑海里零零散散的想法像被金丝银线串起来,盘旋出一圈圈音节。

先从《我是船长》说起:

来自西非塞内加尔的十六岁少年赛杜梦想在欧洲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总有一天会让“白人排队等候签名”,便与表哥穆萨一同偷偷谋划攒钱,从家中出走,想要通过非法途径从塞内加尔经利比亚偷渡到意大利。

他们穿越撒哈拉沙漠行至地中海,因办假护照被骗钱、体力不支的妇人在酷日中被遗弃、眼睁睁目睹同行者在沙漠中被甩下车自生自灭,荒芜的沙漠不会怜悯每一滴水源,哪怕是最后一滴眼泪也会被蒸发掉。

想到夜晚沙漠中的星空,那是流丽的乐园。但对他们来说,是被武装分子洗劫一空,被绑架到监狱遭遇非人虐待的黑暗。木匠和瓦工会被卖去做苦力,赛杜结识好心大叔一起给富人修建喷泉,因表现出色两人被释放。在的黎波里,赛杜与失散的表哥相遇,表哥在逃跑时腿部中枪,伤口恶化不得不去意大利治疗。

赛杜又遭偷渡组织欺骗,登上一艘破旧的、载满偷渡客的船只横渡海峡。月光洒落在地中海上,各种艰险也纷至沓来。风浪的挑战、疾病的肆虐、逼仄的船舱、分娩的病人都加剧了航行的残酷。

当船即将抵达西西里岛时,窄挤的船舱里大家相拥欢呼,赛杜站在船头高呼:“我是船长,我做到了,我救了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死,我是船长,我是船长!”

结尾给了赛杜很长篇幅的近景特写镜头,他时而呢喃,时而不语,干裂的嘴微张,人像在画幅右侧,眼睛始终朝向左前方。镜头没有交代他看到的是什么,也许是明媚热烈的西西里岛,也许是他梦寐以求的音乐,也许是更残酷的现实,童话最终会靠岸,哪怕是黑色童话。

时间来到若干年后,如若这群来自异乡的黑人在欧美大陆蓬勃生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以加入一流的机构组织工作,我们进入《隐藏人物》: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仍在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美国,黑人处在社会底层,受到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同时,还面临着失业、贫困和死亡的威胁。这部电影则是以此背景,讲述三位在NASA工作的黑人女数学家为美国太空计划做出的贡献。虽倍受性别和肤色的双重歧视,但凭借能力和努力一步步打破偏见、最终获得尊重。

这部影片体现歧视与偏见现象的力度如一记重锤,直接利落,但表达的方式又很细腻,像重击之下的柔软朱砂透过液压机的小孔里缓缓流出。

歧视不是“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眼光对待”,是凯瑟琳刚进办公室,就被当做清洁工要求她处理垃圾;是与男性同事同处一间办公室引来注视;是乘公交车不配拥有座位;是她需要花二十分钟前往另一栋楼的“有色人种女性专用厕所”;是她用完公用咖啡壶后,那个咖啡壶就无人再用了。

白人和有色人种被人为地隔离开,有愤懑和压迫。面对压迫,这三位女主人公表现出一种坚毅与顽强,影片也采用了更直接的反压迫方式,没有刻意的渲染与煽动情绪,反而是从积蓄了很久的日常生活状态中迸发出的力量。

当上司责备凯瑟琳花了很久的时间去洗手间,影片里第一个情感重场戏在办公室里展开,她站立在人群中,“这栋楼里没有有色人种可以使用的卫生间,半英里外西区的任何大楼也没有。我不能骑自行车,我的制服,只能在膝盖以下,全身只可以佩戴一小串珍珠,不,我没有珍珠,您付的薪水是买不起珍珠的。我像狗一样日夜工作,靠你们连碰都不愿意碰的煮咖啡保持清醒。”

多萝西在图书馆购买书籍被白人赶出来后,她坐在公车上冷静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事情存在就代表它是正确的。

玛丽因肤色遭步步掣肘不能如愿成为工程师,她选择走上法庭,当面与法官谈论。

最后,凭借她们的真诚与努力以及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才华,换来的是凯瑟琳上司敲掉了办公室里“有色人种女性专用厕所”的标牌,一向对凯瑟琳抱有偏见的男同事为她端来了一杯咖啡,女同事则送给她一条珍珠项链。没有歇斯底里的悲情或控诉,处理得格外温情,以自身能力和价值翻盘格外有力。

风向持续向好,从《月光男孩》到《绿皮书》,黑人电影占据全球目光,近年亚洲电影如《寄生虫》、《瞬息全宇宙》蓬勃发展,再到关注残障人士的《健听女孩》,奥斯卡席位上少数族裔受到关注和追捧,多元文化、各色肤色成‘政治正确’,仿佛来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于是打开《美国小说》:

这部白人导演的黑人电影拿了奥斯卡五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改编剧本。主人公蒙克是位大学老师兼作家,职业体面,生活也是中层阶级以上水平,影片开头他在课上直言不讳地谈论黑人文学,写出了一个冒犯黑人的词,反而让一个白人女学生感受到了伤害,最终他被强制休假。

这一边,他的作品曲高和寡,没什么黑人特征,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打破种族界限和肤色的刻板印象,结果是新书发布会上门可罗雀,书在市场无人问津。

另一边,他看到另一位受过良好精英教育的黑人女性,书里写着黑人底层生活去迎合白人市场,在台上说着很俗的话,全场惊呼,大受欢迎。

他知道写什么内容才能吸引眼球,无非就是那些黑人群体遭受的种种悲惨遭遇,比如“警察杀死青少年,在贫民区抚养五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但他无法向自己妥协。

工作上不尽人意,生活上也遭遇无常,自己的妹妹意外离世,母亲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弟弟常年嗑药。在经济窘迫与怨恨交加之下,他用底层黑人名字化名,完全按照刻板印象中的黑人写了一本书,一本他认为毫无文学价值的书,却戏剧性地被知名出版社、制片人看中,愿意出高价购买版权,甚至想要拍成电影。

故事发展到这里,优雅又讽刺地走在荒谬主义和家庭戏剧之间。不像前两部,以强情节和强大的核心价值为支撑,这部电影在一些空镜的呈现上颇有种清新文艺之感,像那些锋利的愤世嫉俗者隐约显露着被划伤的浪漫。

故事后半段,蒙克给自己编造了一个虚假的通缉犯身份,白人更加疯狂雀跃,黑人通缉犯撰写的书籍,“太酷了,这就是real!”;蒙克又猝不及防地将书名改为《F**K》,认为出版社会就此退却,不料,如此离谱的书名不仅使书籍更畅销,还入围了蒙克自己担任评委的文学奖。接着,这本书经过票选,成为了当年文学奖最佳得主。最后,蒙克作为编剧,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结尾。“或许,身为严肃题材作家,他也不知该如何结束这场荒诞的戏剧。”

关于种族与肤色,不乏很多优秀的不同表达方式产出的作品,这三部电影各自的故事及时代背景不一定作为现实参考,只是陆续看了这三部电影,题材也都是围绕非裔人群,故放到一起串联。

到现在这个阶段,黑人教师可以站在课堂给学生上课,在我前段时间游学的时候,坐在地铁或公交车上,以及课堂中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坐在下面的同学们有着不同的肤色,每位老师带着各自独特的英文口音,现实生活看似带来一种开放多元之感,而回到《美国小说》电影里却在明智又敏锐的表达多元之下的另一种困境,刻板印象给艺术带来的伤害,故事小而美,像刀锋快而利。

意识几经发展,净土总有人知。肤色不会改变,但名字需要光亮。

他不是船长,他是Seydou(赛杜);

她们不是隐藏人物,她们是Katherine(凯瑟琳)、Dorothy(多萝西)、Mary(玛丽);

他不是Leigh,他是Monk(蒙克)。

张三坚